了閒
了閒快訊
了閒沿革
真人先輩
港壇鸞章
了閒刊物
字字榴痕
壇友園地


09-06-2002 / 壬午年四月廿九日

呂大真人

呂大真人
雨勢淋漓近暮天。樓前波浪水雲掀。何如一地堂前秀。仰首三清禮聖賢。

今日雨勢頗大。諸子尚到壇一敘。誠可感也。黃龍汞贈諸子。

答客問

(伺子性恩叩求職機會)應有機會。不過表現不必亟亟。一切要順其自然。否則反而壞事。

(伺子真穎叩問何時應守何時宜變通)所謂守乃指其大者也。何謂大者。正道正行。無論其變如何。正是通則。至於變。乃在通則上變。俗所謂變通變通。即是此變。在通則上變。萬變亦不離正。一離正道。則不得謂之變通。未知子明白否。至於何時變何時守。則視乎時間地點人事如何。不能一概論之也。

(伺子真穎叩賜語)思穎智穎。端在能定。趨捨去就。端在一正。兩者俱得。人生勻稱。到處適宜。有肩可並。

(善信叩問帶同女兒赴加獨自參加活動會否順利)一舉兩得。誰謂不宜哉。平安順利。

(善信叩問真人知否中醫發現經絡系統經過)老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不過經絡乃實有也。凡靜坐有年。心清神定者。皆有所感。此經絡實存之證。

(善信叩問仙佛有經絡系統否)剛才子等已有所討論。吾等既無形骸。則經絡無足論矣。唯一者唯覺也。

(善信叩問應否參與經營祖業)既有祖業經營。好事也。能經營祖業。亦一工作也。總比遊蕩無所事事。亂思亂想為佳。至於何時經營。則視乎子之決定而已。

今日時間尚早。老夫為子等一論。稍息五分鐘。

呂論(二十三)︰「論扶鸞與識接」

今日老夫為子等論者。為神識如何與子等相接。剛才子等議論紛紛。多發奇想。其實此無足怪。蓋子等無此經驗也。即有此經驗。一如儀扶鸞多年。亦不能清楚解說。今日老夫為子等一談。非謂老夫能解說得令子等完全明白。然若能解釋一二。當亦有好處也。

扶鸞之道。自古有之。溯其源流。起於古代巫祝之間。古時人中。其間間有能接諸天識者。所謂天識。非如子等想像如此高層次。天識者。精靈也。精靈有在生者。有已往生者。在生精靈。不在扶鸞之舉之內。往生精靈。如有人能接應。則有時能附於人身。為人解說。至於附者與被附者何以有此能力。老夫亦難言之。唯知兩者確能以識傳。一般人固無此技。有此技者。則能為人卜事問道。此古巫祝之工作也。唯其少數。故一般人多不取信。即有信者。亦不過於急時求為占解。希望能得明示以行其路。此古巫祝之用也。

及世日進。巫祝之屬只能存於小巷鄉里。讀書人中具此能力者不多。有此能力者。古有魏華存。相傳魏氏所傳各經皆藉識接筆錄成之。此較諸僅以占卜問疾為限之巫祝又進大步矣。

扶鸞之舉需有兩方。一方為傳識者。一方為接識者。傳識者以了閒言。老夫也婁大真人也。又或諸仙佛也。如老夫仙佛等。識覺特別清明。再加吾等精於文辭。是故傳識時行文暢順。此為一般乩壇所難達者。至於接識之人。一般以為接識者可以無論年齡。無論性別。無論學養。固然。一般乩壇問事者多有關日常俗務。所答者亦如此。白話白答。其難處毫不足論。然了閒此壇大異。諸子皆學問中人。所問者多非一般世務。接識鸞手若無此能力。無此學養。即有老夫。亦難有此文采與表現也。其實扶鸞時兩識相接。時有分合。正如儀云。兩識相接合時即能口傳。兩識不相接時傳語則生障礙。至於識為何物。由於無從觸摸難以言詮。老夫之解亦只能止於此矣。

諸子間中亦有練筆。練筆之時。諸子皆著眼於行筆是否暢順。此乃本末倒置。其實兩識相接。其傳不藉於筆。而在鸞手腦中也。筆之所以行。乃為接識者助証其所接之仙佛語而已。稟賦特強之鸞手即使無筆亦可直接口傳也。唯是世間俗人有此技者。多會口出狂言。不可一世。若徒靠腦接。時日一久。則易神志失常。甚或自己亦難辨真假。扶鸞輔之以筆。實欲令扶鸞者除識接外。再加筆証也。是故諸子練筆。不應著意是否筆行。而應首先清定神志。細審腦中有所接否。若有所接。則筆隨之動。筆動時之行文即為仙佛之傳語也。

扶鸞除文字心傳之外。兩識彼此間之七情喜怒。當亦不免有互感之時。然並不多見也。佛門清寂。動情不多。仙界中人。本亦處寂滅境。不過了閒仙家下光者如婁大真人、老夫、濟顛禪師以及榴洞諸位真人。由於與子等結緣日久。情愫自有。兩者識接時之喜怒哀樂。互相感染亦自然也。

諸子在了閒日久。扶鸞非人人可成。何以故。識故。至於何人之識可與老夫等相合互傳。則有賴先天根慧。一切只能順其自然。不能力強而至。了閒一地。薈萃人才。不必每人皆能扶鸞。如每人皆能扶鸞。其亂大矣。(儀說︰不一定吧。)老夫非說笑。事實確如此。至於原因如何。諸子各細思之可也。

今日老夫所談甚長。未知筆錄者能記否。(清晶答尚可)難得難得。何必人人俱為鸞手哉。記錄者亦重要也。

下典濟顛禪師。諸子早到。昇。


 

<< 回到目錄

 
了閒道社版權所有  保留一切權利